內容詳情
出于對戶外運動的執著和對戶外運動市場的看好,越來越多的登山愛好者轉變為經營者,且經營模式漸成規模。《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戶外運動俱樂部注冊及等級評定情況》數據顯示,中國已獲資質的登山俱樂部達到110家,主要聚集在四川、山東、湖北等地。
“中國登山市場正在不斷擴大,參與體育活動的人群逐步增加,省際戶外產品的輸出以及俱樂部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國登山協會有關負責人王靜說,登山經濟有望在中國未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贏得難能可貴的一席之地。
行業上升的“風口”期引發了激烈競爭,入行門檻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定價混亂等問題隨之而來。
據了解,國內戶外運動俱樂部主要可以分為4類:
第一類是有戶外店的戶外運動俱樂部。這些戶外俱樂部會定期組織一些活動,但活動本身是不盈利的,只是為了吸納會員和營造俱樂部的人氣;
第二類是以活動作為盈利的戶外運動俱樂部;
第三類是完全非盈利性的俱樂部,一般都是在網上有一個論壇,靠發帖搞活動,類似于自助游;
第四類就是打著非盈利的幌子,進行“地下活動”,也就是通常說的“野導游”。在中國,經營各種戶外項目的運動俱樂部均直接由各地體育局管理,對審核合格的單位發放資格認定證書,并且實行年審制度。然而目前,有很多戶外運動俱樂部未在相關管理機構進行登記注冊。
此外,作為非盈利機構,目前也沒有組成相關協會,并在市民政部門進行報備。
與此同時,持有專業戶外資格證書的人并不多,而長期持證并能堅持參與戶外活動的人更少。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表示,俱樂部領隊資質問題不容樂觀。在他們參加的一些戶外活動中,擔任領隊的,大多是一些有著幾年戶外經驗的“驢友”,并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
戶外運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險情,參與一些自發組織的戶外活動,出現意外只能自認倒霉。因為,現在相約或者組織團體戶外活動的人,在組織條例中,對可能出現的意外都明確表示不負任何責任。
“驢行”這種自助形式的戶外探險活動是介于登山和旅游之間的灰色地帶,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一旦發生意外,往往缺乏救援機制和責任認定機制,這就給探險游蒙上了陰影。要減少探險游的死亡事故,除了“驢友”出行前精心準備,做足自我保護的功課外,更期待健全相關的法規,從制度上規范這種戶外探險游。
此外,國內的戶外運動器材及裝備的廠商也存在質量層次不齊的問題,而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正是導致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縱觀我國目前的品牌戶外服裝企業,絕大多數是“半路出家”,要么是從以前的體育運動服裝企業轉型而來,要么是生產其他戶外用品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產物。
這些企業對于渠道建設、市場營銷等操作起來都可以說是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但是在對于產品的售后服務方面,卻存在著關注度嚴重不足的問題。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問題將來會通過市場自行解決,好的品牌和企業自然會吸引更多顧客,而誠信缺失的商家必然會被消費者唾棄。
上一篇:用3D技術進行虛擬試衣 以后買衣服真不用去"試衣間"嗎?
下一篇:紡織產業鏈全身心擁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