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避免堆砌大量強度訓練
更多的付出意味著更多的回報。因此大部分人更習慣在考試和比賽之前盡可能多的時間進行訓練,通過高強度,多里程的訓練來提高自己。高強度訓練時人的精神高度集中,同時非常興奮,但是無論精神和身體都不能承受長期高興奮度的狀態。我們的身體不是機械,有疲勞指數和傷病閥。在過度超量訓練之后,身體會給出明確的疲勞感。要重視這種疲勞感,足夠的休息恢復才能保證下一次訓練的強度和效果。
2、設置調整周期
為訓練設計調整周期。在4-6周強度訓練之后,設置一周進行調整,訓練量為最大訓練量的約50%-70%即可。這樣不會降低身體能力,同時給身體充分的休息時間。讓肌肉和內臟系統都能夠修復。這樣才能承受后邊更高強度的訓練。
訓練過程都是由超量,適應,提高三個過程組成。設置間歇減量周能夠讓身體迅速從超量訓練狀態轉入適應狀態,從而提高能力。持續不斷的超量訓練將會導致身體一直無法跟上訓練要求,會產生嚴重的壓力。這些也會造成心理不適。
3、交叉訓練與團隊訓練
長期跑步造成的心理厭倦可以通過交叉訓練來調整。游泳,自行車都是不錯的有氧耐力訓練方式。健身房的間歇訓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間歇跑對心肺,肌肉刺激的要求。每周安排幾次交叉訓練,減少幾次跑步訓練可以增加訓練的趣味性。
面對長距離訓練的枯燥,則可以邀請水平和自己接近或能力更強的跑者一起訓練。這類訓練并不過度追求速度,更重視訓練里程和時間。有人陪同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外,聊聊天也能緩解枯燥的情緒。
4、重視訓練以外的的內容
耐力運動的“大書”中對耐力訓練和比賽講了三個部分。訓練,恢復和飲食。三個部分幾乎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很多跑者更多的重視訓練本身,而忽視了放松與飲食。可以適度減少訓練時間,而增加訓練后的恢復和選擇更適合耐力運動的飲食。這種做法能讓訓練更高效。
5、形成生活和訓練的“節奏感”
“厭跑”情緒往往來自工作或者生活中也有大量事情需要處理的階段。在一整天的忙碌工作之后,再拖著疲倦的身體投入到訓練中確實很難堅持。嘗試將訓練時間固定,可以試試在早上或午間跑步,不要早中晚隨機訓練,讓身體形成習慣,找到合適的“節奏感”。這樣身體和精神都能更好的適應。同時也便于合理的安排工作時間。
如果通過調整不能回到快樂跑步的狀態,不妨干脆“跑休”5-7天,讓身體充分的休息,或者將工作快速處理回到正常軌道后再開始訓練。一周左右的“跑休”不會太影響有氧能力和比賽結果。在漫長的備戰周期中,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無傷病的身體對結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