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詳情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增速僅為6.3%,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專業店、超市和百貨店增速同比分別回落1.7、2.8和6.2個百分點;雖然購物中心以7.7%的增速略勝一籌,但同比也放緩了4.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這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6%,較上年同期再度放緩1.7個百分點。
實體店怎么了?實體店還能撐下去嗎?
困境——從“盆滿缽盈”到“勉強吃飽”
是局部現象還是普遍趨勢?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101家會員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降幅均逾15%,年末資產總額、經營面積、從業人員等指標也在下滑,經營面積同比減少6.6%。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2000年前后,中國零售企業的門店數年均翻倍。然而,自2010年起,實體店拐點初現,零售業進入“銷售下降、利潤下滑”的區間。2010—2014年,連鎖百強銷售增幅持續回落,年銷售增速分別為21%、12%、10.8%、9.9%和5.1%。
“寒流”不僅侵襲著中國實體商業,國外一些大型零售公司也不能幸免。
今年初,美國連鎖巨頭彭尼公司宣布,年內將關閉39家店,并同步減少員工數量。英國樂購表示,今年將關閉43家無法盈利的門店。德國最大的百貨連鎖集團考夫霍夫接連關掉分店。日本百貨業近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5%……
“多數實體零售企業增速下滑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認為,就發展現狀看,從營業收入到利潤比例,實體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難題,“黃金時代”一去不返。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很多實體店將更加步履維艱。
挑戰——從“別無他選”到“渠道多元”
是電商沖擊還是自身頑疾?
“網購這么方便,誰還大老遠跑來商場買東西?”在上海南京路第一百貨,一名導購員盯著手機里的淘寶網對記者說。她自稱,這兩年她也迷上了網購。不少到店的顧客只是為了試試衣服尺碼,試完又回家在網上下單。“實體店成了‘試衣間’,生意能好嗎?!”
實體店經營困難,許多人認為是電子商務的競爭與分流,導致實體店客人減少、銷售下滑,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把實體店的困境都歸結于電商沖擊,并不全面。“電商是一個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商務部政研室主任沈丹陽說。
從宏觀看,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居民消費增速也在趨緩。2014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10.9%,比上年同期減緩0.6個百分點。今年前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繼續下滑至10.4%。消費增速下降,給實體店經營帶來壓力。
從微觀看,技術進步、消費升級以及移動互聯、電子支付等新應用,引發購物習慣和零售模式的革命性變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費不再時興,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零售渠道更多元,一些實體店關閉、退出,不足為奇。
機遇——從“單腳站立”到“雙腿走路”
是難免淘汰還是逆勢而上?
“實體店業績下滑是大勢所趨”“實體店在劫難逃”“實體店將淪為網店的試衣間”……冷風颼颼的實體店,被諸多“看空”論調持續環繞。“不是消亡期,而是調整期、轉型期。”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認為,經過一輪調整,淘汰的多是不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留下來的會釋放更強的生命力。
新生——從“千店一面”到“各展所長”
是固守原位還是加快轉型?
“實體店是否錯過了轉型最佳期?”有人提出疑慮。
“創新和轉型,任何時候都是最佳期。”北京華聯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吉小安說,實體店只要緊貼市場需求創新,就能收到回報,要有這個信心。當然,越早創新和轉型的企業,越容易掌握先機。正如歐洲營銷之父夏代爾所言:“要么創新,要么蒸發。”
北京王府井百貨集團名譽董事長鄭萬河認為,背靠廣闊的消費市場,中國零售“蛋糕”足夠大,沒有哪家企業可以獨占市場。實體店必須堅持“內容為王”,蹚出一條新路。創新的方向,是消費者需求變化的方向;轉型的手段,是利用好“互聯網+”和大數據。
上一篇:中國功能性紡織品聯盟籌建 以帶動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下一篇:畢業旅游市場升溫 戶外用品銷售迎來一個小高潮